为深入理解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11月18日下午1:00,太阳集团tcy8722于3教220室举行环境类课程思政研讨会。会议由杨凯教授主持,邀请了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太湖流域管理局教授级高工、规划管理处翟淑华处长、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卢士强所长。参与研讨会的还有太阳集团tcy8722副经理周天舒教授、环境科学系主任张勇副教授、张颖副教授、生环学院选修环境水文学的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等。
研讨会开始,杨凯老师以“环境水文学”课程为例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环境类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情况。环境水文学的课程思政结合中央发布的相关水资源管理政策,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河长制的实施等多个层面展开,引入与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相关的实际案例,旨在加强员工对水资源管理中水文学基础的理解,从专业课程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国家相关的资源环境政策。

杨凯老师结合环境水文学课程介绍课程思政建设
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分享的主题是“生态文明教育和课程思政——《环境管理》课程思政的几点体会”。针对环境类专业教学应当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包教授作了详细阐述。包教授强调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中国环境治理,其中特别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四个自信。环境治理道路自信是“用”——践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体现为环境资源与生态问题治本有道、治标有效。环境治理理论自信是“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和支撑重构中国环境治理制度和创新中国环境治理道路。环境治理制度自信是“本”——体现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力量,促进从中央到地方、基层和各部门以及政府、社会和企业形成协同治理环境的制度合力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效机制。环境治理文化自信是“根”——中国环境治理四个自信的核心,根植于五千年中华优秀文明、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包教授还强调了学者的社会担当,每一位同学在实现我国“美丽中国”、“两个一百年”等奋斗目标下都肩负着社会责任。

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分享“生态文明教育和课程思政——《环境管理》课程思政的几点体会”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卢士强所长则是从技术的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同公司有合作的水环境污染预测预警虚拟实验系统。该预警系统能有效预防、评估泄漏事故,保障上海市水质安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卢士强所长介绍水环境污染预测预警虚拟实验系统
太湖流域管理局翟淑华处长结合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历程和参与国家自然保护区环保督察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会。翟处长重点提到河湖健康理念的意义,强调源头治理、过程监管和考核问责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案例。如2007年太湖蓝藻大爆发事件导致了无锡市供水危机,进而引起社会对太湖污染治理的关注,由此当地政府开展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流域水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系列工作,通过实践建立了相关管理机制,如率先在全国建立并推广“河长制”的相关工作。经过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太湖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太湖健康状况持续稳定,相较于2007年蓝藻大爆发的情况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
太湖流域管理局翟淑华处长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体会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针对环境类课程思政教育展开交流,从员工角度提出了不同问题,为今后环境类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应成为老员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类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陈莹
来源:太阳集团tcy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