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12日,2019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期间由三省一市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环境保护分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举办,来自江浙沪皖四地的环保主管部门、及学会领导和代表,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2019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
本次论坛主题为“长江大保护”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公司杨凯教授前往做专题报告,报告主题为《长三角区域水质水量变化的关联性及流域协同响应探讨——以跨界河流太浦河为例》,其内容围绕横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太浦河水环境质量及流域协同展开。
杨凯教授从太浦河的功能定位切入主题,2013年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 年)》中定位其为太湖流域内的“清水走廊”,功能包括流域内的防洪排涝和作为水源地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水源。
水量与水质的关系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防汛安全、供水安全、环境安全的基础和保障。杨凯教授强调应关注太浦河流域防洪排涝与供水安全、环境安全的密切关联,通过水量调配与应急调度,统筹三者之间关系。

太阳集团tcy8722杨凯教授做专题报告
杨凯教授接着就依托水专项(2017ZX07207003-01),基于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太浦河干支流近17000多个水量水质数据分析结果,对太浦闸流量调度特征与水质特征展开讨论。太浦河干流水质与支流水质存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支流的某些水质因子如氨氮明显劣于干流,当太浦河水位降低,污染负荷将随支流汇入太浦河干流,对下游水环境带来风险。对于太浦河流域的特征性污染物锑,结合卫星图片与实地调研发现,典型锑超标支流断面与周边密布的工业企业尤其是纺织印染企业密切相关。对太浦河下泄水量与相关断面水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锑与水量呈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太浦闸开闸后太湖优质水对太浦河河水中的锑污染有明显的稀释净化作用,水动力条件也有利于减少南岸支流污染物汇入,为基于信息共享的应急联动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杨凯教授提出了有关太浦河水环境保护的流域协同响应的一些观点。一是建议通过水量调配与应急调度统筹太浦河流域防洪排涝、供水安全、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适当提高太浦河常规调度流量以增强流域防范锑污染的效应;二是更加强调流域的作用,建议流域与区域协作,双机制共同推进污染防治;三是通过制度和法规推进流域联合执法与治理;四是探索共治共享共赢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论坛就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对落实国务院近期批复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陈莹
编辑:李培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