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上午,太阳集团tcy8722第三十四期光华学术论坛在资环楼148举行,本期论坛由生环学院马黎萍老师主持。

首先是来自张秋卓教授课题组的刘殊嘉同学为大家作的题为《餐厨垃圾高温好氧发酵重金属形态转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的口头报告。分享的内容是餐厨垃圾的处置现状和餐厨垃圾中重金属的来源;高温好氧发酵过程中重金属总量变化规律;高温好氧发酵过程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特征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实验中8种重金属总含量(Mn、Zn、Cu、Cr、 Ni、Cd、Pb、Hg)在发酵结束后,均符合标准NY525-2012《有机肥料》,且在发酵过程中其含量变化与理化因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在好氧发酵过程中,6种重金属(Mn、Zn、Cu、Cr、 Ni、Cd)各化学形态相互转化,除了重金属Mn, Ni 之外,稳定性均提高,同时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演替与重金属有效性存在响应关系。

第二位是生环学院蒋琳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为《氯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发生早期的发育毒性及作用机制》。该报告指出在个体水平,胚胎发生早期氯氰菊酯暴露后导致斑马鱼运动行为改变,孵化提前,表现出神经毒性。转录组水平变化,多个信号网络通路改变;乙酰胆碱运输载体及烟碱型受体的表达上调;钙调蛋白—钙调蛋白激酶途径上调。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马黎萍老师课题组的胡冬冬同学,报告题目为《饮用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大家分享了饮用水中的抗生素耐药性以及相关的人类健康风险,包括ARG的热点水库及其沿水源-水-人类转移途径的传播和命运。

第四位口头报告人是来自陆雪琴老师课题组的张意志同学,他的报告题为《厌氧消化中直接种间电子传递产甲烷机理研究进展》。通过报告介绍了厌氧消化的大致过程:水解、产酸、产氢产乙酸、产甲烷,厌氧消化中种间电子传递方式及其分类。




主持人马黎萍老师
01 |刘殊嘉 餐厨垃圾高温好氧发酵重金属形态转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首先是来自张秋卓教授课题组的刘殊嘉同学为大家作的题为《餐厨垃圾高温好氧发酵重金属形态转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的口头报告。分享的内容是餐厨垃圾的处置现状和餐厨垃圾中重金属的来源;高温好氧发酵过程中重金属总量变化规律;高温好氧发酵过程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特征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实验中8种重金属总含量(Mn、Zn、Cu、Cr、 Ni、Cd、Pb、Hg)在发酵结束后,均符合标准NY525-2012《有机肥料》,且在发酵过程中其含量变化与理化因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在好氧发酵过程中,6种重金属(Mn、Zn、Cu、Cr、 Ni、Cd)各化学形态相互转化,除了重金属Mn, Ni 之外,稳定性均提高,同时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演替与重金属有效性存在响应关系。

生环学院刘殊嘉同学
02 |蒋琳 氯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发生早期的发育毒性及作用机制第二位是生环学院蒋琳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为《氯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发生早期的发育毒性及作用机制》。该报告指出在个体水平,胚胎发生早期氯氰菊酯暴露后导致斑马鱼运动行为改变,孵化提前,表现出神经毒性。转录组水平变化,多个信号网络通路改变;乙酰胆碱运输载体及烟碱型受体的表达上调;钙调蛋白—钙调蛋白激酶途径上调。

生环学院蒋琳同学
03 |胡冬冬 饮用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马黎萍老师课题组的胡冬冬同学,报告题目为《饮用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大家分享了饮用水中的抗生素耐药性以及相关的人类健康风险,包括ARG的热点水库及其沿水源-水-人类转移途径的传播和命运。

生环学院胡冬冬同学
04 |张意志 厌氧消化中直接种间电子传递产甲烷机理研究进展第四位口头报告人是来自陆雪琴老师课题组的张意志同学,他的报告题为《厌氧消化中直接种间电子传递产甲烷机理研究进展》。通过报告介绍了厌氧消化的大致过程:水解、产酸、产氢产乙酸、产甲烷,厌氧消化中种间电子传递方式及其分类。

生环学院张意志同学
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现场同学提问
各位同学的汇报结束后,主持人马黎萍老师组织现场投票,在场同学积极参与,现场选出了蒋琳同学获得第三十四期光华学术论坛“最佳汇报奖”。
第34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最后,马黎萍老师总结了各位同学的汇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圆满结束了本次光华论坛。
文:庞育兰 图:郗家瑞 来源:太阳集团tcy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