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下午1:00,太阳集团tcy8722第48期研究生光华学术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生环学院周小奇老师主持。

首先报告的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饶珊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是《长期演替过程中物种定殖和丧失对森林群落谱系和功能结构的驱动作用》。在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各个生态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不断发生变化,物种定殖和灭绝对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南京灵谷寺森林在长期动态演替下,森林群落谱系和功能性状结构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在演替过程中,灵谷寺森林群落谱系结构由聚集趋于发散,而功能性状结构由发散趋于聚集。揭示了在演替早期,物种丧失对群落结构变化的起到重要驱动作用,而在演替后期物种定殖的驱动作用更明显。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个进展快报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程莉同学,她报告的文章题目为《木霉菌在农业应用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研究木霉菌 (Trichaderma spp.) 作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剂、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自然的分解剂和生物修复剂等功能,得到结论如下:(1)木霉菌株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有生物防治效果。(2)木霉菌能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植株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量。(3)木霉菌可用于废物/有机物质的分解。(4)木霉菌也可用于污染地区的解毒。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亚热带盐土中耐盐木霉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提供启发。

第三位报告人是由陈小勇老师课题组的杨扬同学,他的口头报告题目是《薜荔基因组特征与癸醛体内合成调控》。研究工作明确了癸醛体内合成的通路及通路中的关键基因以及背后的关键转录因子,从而揭示了癸醛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首先,构建了高质量的薜荔基因组。确定了苞片组织是释放癸醛的主要部位,FATB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分子机制。其次,通过多组学联用的手段,明确了薜荔特异性吸引物癸醛的体内合成途径,并筛选出来关键的候选基因并证实了候选基因的功能。最后,通过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了调控关键基因FpumACSL10和FpumALDH1的候选转录因子,并通过ChIP-qPCR功能验证了4个关键转录因子确实能与关键基因结合,证实了转录调控作用。

下一位进展快报的报告人是来自斯幸峰老师课题组的王蕊同学,她的快报题目是《一种植食性啮齿动物通过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降低其捕食风险》。讲述了在中国北部的毛登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为芨芨草 (Achnatherum splendens),其主要捕食者为伯劳鸟 (Lanius spp.),同时一种植食性啮齿动物——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会对芨芨草的叶和茎产生严重破坏。通过野外试验和半自然的控制实验两部分研究,发现这种复杂的田鼠-伯劳鸟相互作用会产生多种稳定的平衡,从而增加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此研究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如何驱动食物网的动态和结构提供了新的见解。

第五位是来自达良俊和宋坤老师课题组的王小玲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是《上海城市绿地冠层结构在树木夏季降温作用中的重要性》。城市森林能很好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其中森林冠层结构起到关键作用,而不同因素会影响冠层的降温。为探讨冠层生物量、冠层覆盖度以及冠层垂直结构对冠层降温效应的影响,利用移动监测车重复监测空气温度,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获取精确冠层结构信息,分析生物量、水平和垂直结构的精确冠层结构特征能否影响树木的降温作用。揭示了冠层生物量、冠层覆盖度及冠层垂直结构对冠层结构发挥降温作用的重要性。

接下来进行进展快报的是来自刘敏老师课题组的赵铖钰同学,她的快报题目是《树冠覆盖和不透水表面之间的尺度相关相互作用减少了夏季白天的城市热量》。不透水面覆盖会导致更高的城市温度,而增加树木覆盖被认为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策略。该研究表明,任何位置的降温程度取决于周围景观中树冠覆盖和不透水表面的相对数量,具有中等数量不透水表面和≥40%的树冠覆盖率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大的气候缓解。此研究可以为城市土地覆盖模式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第七位报告人是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徐文仕同学,他的口头报告题目是《植物多样性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的热点问题,而森林土壤碳库具有重要功能,因此探究植物多样性和不同植物功能型组合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地上生物量;而不同植物功能型组合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显著影响。




主持人周小奇老师
01|饶珊 长期演替过程中物种定殖和丧失对森林群落谱系和功能结构的驱动作用首先报告的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饶珊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是《长期演替过程中物种定殖和丧失对森林群落谱系和功能结构的驱动作用》。在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各个生态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不断发生变化,物种定殖和灭绝对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南京灵谷寺森林在长期动态演替下,森林群落谱系和功能性状结构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在演替过程中,灵谷寺森林群落谱系结构由聚集趋于发散,而功能性状结构由发散趋于聚集。揭示了在演替早期,物种丧失对群落结构变化的起到重要驱动作用,而在演替后期物种定殖的驱动作用更明显。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环学院饶珊同学
02|程莉 木霉菌在农业应用中的生物学功能第一个进展快报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程莉同学,她报告的文章题目为《木霉菌在农业应用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研究木霉菌 (Trichaderma spp.) 作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剂、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自然的分解剂和生物修复剂等功能,得到结论如下:(1)木霉菌株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有生物防治效果。(2)木霉菌能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植株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量。(3)木霉菌可用于废物/有机物质的分解。(4)木霉菌也可用于污染地区的解毒。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亚热带盐土中耐盐木霉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提供启发。

生环学院程莉同学
03|杨扬 薜荔基因组特征与癸醛体内合成调控第三位报告人是由陈小勇老师课题组的杨扬同学,他的口头报告题目是《薜荔基因组特征与癸醛体内合成调控》。研究工作明确了癸醛体内合成的通路及通路中的关键基因以及背后的关键转录因子,从而揭示了癸醛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首先,构建了高质量的薜荔基因组。确定了苞片组织是释放癸醛的主要部位,FATB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分子机制。其次,通过多组学联用的手段,明确了薜荔特异性吸引物癸醛的体内合成途径,并筛选出来关键的候选基因并证实了候选基因的功能。最后,通过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了调控关键基因FpumACSL10和FpumALDH1的候选转录因子,并通过ChIP-qPCR功能验证了4个关键转录因子确实能与关键基因结合,证实了转录调控作用。

生环学院杨扬同学
04|王蕊 一种植食性啮齿动物通过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降低其捕食风险下一位进展快报的报告人是来自斯幸峰老师课题组的王蕊同学,她的快报题目是《一种植食性啮齿动物通过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降低其捕食风险》。讲述了在中国北部的毛登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为芨芨草 (Achnatherum splendens),其主要捕食者为伯劳鸟 (Lanius spp.),同时一种植食性啮齿动物——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会对芨芨草的叶和茎产生严重破坏。通过野外试验和半自然的控制实验两部分研究,发现这种复杂的田鼠-伯劳鸟相互作用会产生多种稳定的平衡,从而增加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此研究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如何驱动食物网的动态和结构提供了新的见解。

生环学院王蕊同学
05|王小玲 上海城市绿地冠层结构在树木夏季降温作用中的重要性第五位是来自达良俊和宋坤老师课题组的王小玲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是《上海城市绿地冠层结构在树木夏季降温作用中的重要性》。城市森林能很好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其中森林冠层结构起到关键作用,而不同因素会影响冠层的降温。为探讨冠层生物量、冠层覆盖度以及冠层垂直结构对冠层降温效应的影响,利用移动监测车重复监测空气温度,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获取精确冠层结构信息,分析生物量、水平和垂直结构的精确冠层结构特征能否影响树木的降温作用。揭示了冠层生物量、冠层覆盖度及冠层垂直结构对冠层结构发挥降温作用的重要性。

生环学院王小玲同学
06|赵铖钰 树冠覆盖和不透水表面之间的尺度相关相互作用减少了夏季白天的城市热量接下来进行进展快报的是来自刘敏老师课题组的赵铖钰同学,她的快报题目是《树冠覆盖和不透水表面之间的尺度相关相互作用减少了夏季白天的城市热量》。不透水面覆盖会导致更高的城市温度,而增加树木覆盖被认为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策略。该研究表明,任何位置的降温程度取决于周围景观中树冠覆盖和不透水表面的相对数量,具有中等数量不透水表面和≥40%的树冠覆盖率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大的气候缓解。此研究可以为城市土地覆盖模式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生环学院赵铖钰同学
07|徐文仕 植物多样性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第七位报告人是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徐文仕同学,他的口头报告题目是《植物多样性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的热点问题,而森林土壤碳库具有重要功能,因此探究植物多样性和不同植物功能型组合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地上生物量;而不同植物功能型组合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显著影响。

生环学院徐文仕同学
08|王一茹 限氮对蓝藻水华消亡的促进作用机制
最后一位汇报人是来自陈雪初老师课题组的王一茹同学,她带来题为《限氮对蓝藻水华消亡的促进作用机制》的进展快报。以往研究表明氮限制会抑制蓝藻增殖从而促进水华消亡,该研究则提出氮限制导致蓝藻碳水化合物积累、伪空胞减少,进而引起的藻沉降增加也是重要的消亡机制,并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和蛋白组学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上证明了这一机制,拓宽了营养控制对藻华治理的理解。

生环学院王一茹同学
各位同学汇报结束后,周小奇老师组织线上投票,同学们积极参与。最终本评选出饶珊、徐文仕、王一茹等三位同学为第四十八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附:活动海报

文:郑苗淼 李心露 图:李心露 来源:太阳集团tcy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