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tcy8722举办第52期“光华”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2-10-24浏览次数:1189

      2022年10月19日,太阳集团tcy8722第五十二期光华学术论坛通过线上会议方式举行,本期论坛由生环学院夏建阳老师主持。
01|李越 资源多样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首先报告的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李越同学,他的口头报告题目是《资源多样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资源多样性即环境中资源的数量(种类)的多样性,Guase的草履虫实验证实了物种数量受到资源数量限制,根据这一结论,作者提出了两个科学问题和相对应的假设。问题1: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是否会随着资源数的增加而增加?与问题1相对应的假设是资源将为物种提供多种生态位,从而允许群落内多种物种共存,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增加;问题2:资源多样性对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结构的影响随着资源增多,群落的系统发育和功能距离更加聚集还是更加发散?与问题2相对应的假设是对于专食种来说,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结构更加发散,对于广食种来说,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结构更加聚集。
      李越同学通过两个控制实验和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物种多样性随资源多样性增多,谱系多样性随资源多样性增多,平均谱系距离和平均功能距离随资源多样性增多而增加,最近种间平均谱系距离和最近种间平均功能距离随资源多样性增多而减少。
图片1
李越作线上报告
02|薛力铭 盐沼-光滩过渡带植被空间格局动态:基于生物-物理过程的认识
      第二位汇报的薛力铭同学,来自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李秀珍老师课题组,快报题目为《盐沼-光滩过渡带植被空间格局动态:基于生物-物理过程的认识》。研究表明:“生物-物理”过程的关键作用主要有“机会窗口”,繁殖体长距离运输和“冲-淤”季节循环等,不同的“盐沼-光滩”过渡带有自身独特的景观类型,但“动力-地貌”过程如何塑造“盐沼-光滩”过渡带植被空间格局尚不清晰。该研究在崇明岛东滩开展并使用无人机航测,明确了“水-沙-地貌-植被”演变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了侵蚀岸段在修复中的优先级。
图片2
薛力铭作线上报告
03|顾辛韵 添加乙烯抑制剂提高内蒙古典型草原抗旱性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顾辛韵同学,她口头报告的题目是《添加乙烯抑制剂提高内蒙古典型草原抗旱性》。研究表明未来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增加,这会严重危害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尤其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干旱胁迫下植物会产生乙烯并释放到土壤中,进而影响植物生长。本研究的科学问题是添加乙烯抑制剂降低乙烯浓度是否能够提高草地抗旱性?实验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毛登牧场干旱样地实验平台完成,重点关注植被群落情况、原位土壤呼吸、原位乙烯浓度等指标。研究表明:1、干旱显著降低植物地上生物量及群落盖度,2、喷施乙烯抑制剂AVG能够提高地上生物量,但对群落盖度作用不明显,3、干旱显著降低土壤呼吸,喷施乙烯抑制剂AVG显著增加土壤呼吸抵抗力,4、干旱提高土壤乙烯浓度,5、喷施AVG降低乙烯浓度,增加ACC脱氨酶活性及相关基因丰度。
图片3
顾辛韵作线上报告
04|刘聪 森林土壤病毒对于长期干旱的响应机制初探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邓杰老师课题组的刘聪同学,他口头报告的题目是《森林土壤病毒对于长期干旱的响应机制初探》。全球变化背景下,复杂的水分条件和土壤微观结构的高度异质性成为塑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两个关键因素。长期极端干旱引起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改变(细菌、真菌、病毒)。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病毒对于长期干旱的响应机制,并采用病毒宏基因组技术来研究病毒的群落结构和谱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8个病毒宏基因组样本(DR 4个,DI 4个),组装后contigs,75.95%被鉴定为非冗余病毒序列(542711个vOTUs),其中0.64%的病毒序列是已知分类,绝大多数是未知病毒。共得到50个病毒科。干旱引起8个优势科的丰度显著增加,其基本属于Caudoviricetes纲(双链DNA),而丰度减少的2个稀有科,Parvoviridae则属于单链DNA病毒。长期干旱成为影响土壤病毒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子。推测在此过程中很多病毒类群对于干旱的响应敏感,很可能已经形成了对于干旱的适应性进化。
图片4
刘聪作线上报告
05|张岩松 热带次生林的功能恢复
      上半场最后一位汇报人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张岩松同学,他的进展快报的题目是《热带次生林的功能恢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对植物的特征(性状)有何不同,以及这些性状如何塑造物种的性能,分布,群落组装和物种共存方面的问题感兴趣,本研究关注热带次生林及其群落组装如何随着大尺度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所有的性状cwm值,除了叶片的落叶性外,都随着时间呈现漏斗形,干湿森林在功能组成上展现了不同的演替路径,在干林中,演替是由耐旱性驱动的,而在湿林中,演替是由耐荫性驱动的。
图片5
张岩松作线上报告
06|魏宁 地球系统模式中陆地碳储量不确定性的演化
      下半场的第一位口头报告,是来自夏建阳老师课题组的魏宁同学,她的报告题目是《地球系统模式中陆地碳储量不确定性的演化》。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地球过去、评估当下、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而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但模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拟和预测很不确定,那么模型对陆地碳循环的模拟的不确定性是否以及如何随模型的发展演变呢?因此研究者基于5th、6th模型比较计划分析陆地碳循环不确定性近10年的演变,结合观测数据评估CMIP5、CMIP6中陆地碳储量的模拟偏差和模型间分歧。得到结论:从CMIP5到CMIP6,模型间在陆地碳储量上的分歧减小,但两代模型均低估了陆地碳储量的大小。
图片6
魏宁作线上报告
07|张立 全球森林的树种多样性增强了抗旱性
      第七位报告人是来自阎恩荣老师课题组的张立同学,他的快报题目为《全球森林的树种多样性增强了抗旱性》。本研究围绕物种多样性是否可以稳定全球不同森林类型在极端干旱中的生产力的问题,基于从79个生态区(其中4个来自热带潮湿的阔叶林、5个来自北方森林、70个来自温带生物群落)获得的物种多样性、气候以及植被指数等数据,绘制物种多样性对全球森林生态区抗性的影响图,评估物种多样性增加对全球抗旱性的影响。研究形成了物种多样性对森林抗旱影响的全球地图,并得出了如下结论:1、增加物种丰富度可以广泛提高抗旱性能,2、物种多样性的积极影响在干旱森林中尤为突出,3、混合物种种植园作为增强森林稳定的管理工具有巨大潜力。
图片7
张立作线上报告
08|李昕 城市景观水体汞的积累及迁移转化研究
      来自邓泓老师课题组的李昕同学,口头报告题目是《城市景观水体汞的积累及迁移转化研究》。汞俗称水银,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且对人体有毒有害对重金属元素。甲基汞是汞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是一种亲脂性毒物,是汞所有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主要侵犯神经系统。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汞的排放,大气汞的收支增加了3倍,因此对于汞迁移转化及累积过程的研究意义重大。该研究内容包括检测上海市大气汞沉降年通量及典型植物群落凋落物汞干沉降年通量、探究上海市景观水体沉积物汞累积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城市景观水体沉积物中汞甲基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这几个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有:1、不同区域凋落物THg浓度和THg沉降通量的空间变化特征,2、凋落物THg浓度和THg沉降通量的空间变化特征,3、降水中THg浓度和THg沉降通量的季节变化,4、凋落物干沉降和湿沉降对总汞沉降的相对贡献,5、上海市不同区域景观水体沉积物中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图片8
李昕作线上报告
09|秦汉唐 白蚁的温度敏感性影响全球木材分解速率
      阎恩荣老师课题组的秦汉唐同学,向大家分享了发布于Science上的文章《白蚁的温度敏感性影响全球木材分解速率》,该文章荣登当期杂志封面。文章的作者是迈阿密老员工物学系的Amy教授,研究内容涉及植物性状、气候条件,以及微生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分解状况的影响。该文章得出的主要成果为:空间和气候因素对白蚁发现率的影响、空间和气候因素对木材分解的影响以及对白蚁活动对预测。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白蚁预计会向两极扩散。因此,在热带内外,白蚁会对木材腐烂造成更大影响,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深远影响。
图片9
秦汉唐作线上报告
10|刘雅静 氮沉降背景下百山祖冷杉根系分泌物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研究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刘宇老师课题组的刘雅静同学,她的报告题目是《氮沉降背景下百山祖冷杉根系分泌物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研究》。全球氮循环是地球生物化学的核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通量占全球氮沉降通量的32%。该研究加强了根际生态学视角下的百山祖冷杉根际生态过程及生态反馈效应的基础性研究,对氮沉降如何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高了对全球森林生物群落影响的认识。目前的研究结果有:1、氮沉降对四种植物根系分泌物数量和种类的影响,2、氮沉降对自重植物根际真菌群落对影响以及四种植物根系形状对氮沉降的响应。
图片10
刘雅静作线上报告
      汇报结束后,夏建阳老师组织了最佳汇报人投票,同学们积极参与,最终评选张立,薛力铭和李越三位同学为第五十二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获得者。
图片11
活动海报


图:高源  文:高源 张艺玟  来源:太阳集团tcy8722